环保工程师论坛 智能环保云 个人中心 客户服务 网站地图
在线客服电话 189-8171-6819
在线客服QQ 2159118287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资讯
message

建筑垃圾超载存隐患 亟待疏通资源化“肠梗阻”

发布时间:2017-04-29 来源:环保在线 浏览次数:0

    随意倾倒污染环境,处理利用程度不高,产量巨大增速惊人……《经济参考报》调研了解到,我国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可达20亿吨以上,并且年均增速可能保持10%以上。(4月27日 经济参考报)
  城市发展的“成长烦恼”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垃圾“超载”现象越来越突出,房屋装修,拆下砖石瓦砾,建筑拆迁,倒下钢筋混凝土等已成为城市“顽疾”。
  据统计,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吨~1.2万吨建筑垃圾。如今,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以上。
  建筑垃圾数量惊人,而我国目前对其处置的方式却仍以堆放和填埋为主。长期的堆放和填埋,建筑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垃圾渗滤液将对土壤等产生严重的污染;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在高温、日照等作用下发生分解,产生粉尘和有害气体,对空气也造成了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因建筑垃圾引发的事件也时有曝出,且件件触目惊心: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重大滑坡事故造成70多人伤亡的悲剧,戳中八方之痛;2016年5月27日,在海南省琼海市,成堆的建筑垃圾被推土机推进万泉河中,映出各地乱象;2016年6月,上海市发生了两起建筑垃圾跨省倾倒事件,倒出全国难题。由此可见,如何处置建筑垃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
  建筑垃圾的垃圾属性,决定了资源化的处置势在必行。因而必须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将“垃圾”属性转换为“资源”属性,实现变废为宝。所幸在2016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前所未有的从广度与深度上得到认同。
  资源化给建筑垃圾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在投资收益上,建筑垃圾资源化成本主要来自于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成本,政府在税收上会给予一定的优惠,加之财政补贴,经济效益显著。从环境效益分析,建筑垃圾资源化减少建筑垃圾堆放造成的土地占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为促进绿色发展,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信部和住建部去年末联合发布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同时,两部委还对准入企业的生产规模提出了硬性要求:大型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年处置生产能力不低于100万吨,中型不低于50万吨,小型不低于25万吨。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利好频出,社会舆论也是普遍支持,放眼全国,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组织,甚至开发出一些建筑垃圾资源化设备。
  再生之路“肠梗阻”多
  法规政策不完善、管理缺位是建筑垃圾处理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虽有地方出台了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但普遍存在可执行性不强、处理处罚力度不够等缺陷,对建筑垃圾的管理仍处于较为模糊和粗放的水平。
  其次,建筑垃圾的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地方上涉及住建、发改、财政、环保、交通、公安、土地等多个部门,且各城市主管部门不一,“多头管理”问题突出。
  再次,由于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激励,生产成本较高,大量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吃不饱”,同时大部分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装备落后、技术不足,市场“不买账”。
  最后,建筑垃圾资源化“雷声雨点小”,其产业化、市场化的步伐却不尽如人意,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落地率仍远低于人们的期待。
  结合各方面因素,导致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的原因有: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二、管理缺位过于“粗线条”;三、企业缺乏热情,且存“吃不饱”现场;四、行业缺乏统一技术标准,难以形成产业化模式。
  结语
  建筑垃圾的处理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方面,德国、日本和新加坡走在前列,可适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政府、社会、企业多方面需共同努力。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针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出台指导意见,各地市根据实际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快速发展。
  企业和社会也应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利用技术将建筑垃圾变费为宝,在产生、运输、处理上形成一条健康的产业链,做好分类,提高建筑垃圾的利用效率。共同回收处理,在绝境中探索新出路。



上一篇: 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制度短板制约土壤修复

下一篇: 这个4月有点“绿”:不可不知的环保大事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