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程师论坛 智能环保云 个人中心 客户服务 网站地图
在线客服电话 189-8171-6819
在线客服QQ 2159118287
首页 > 资讯 > 上市公司
资讯
message

2016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之环保行业篇

发布时间:2016-07-11 来源:中国水网 浏览次数:0

2016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之环保行业篇,涵盖PPP项目、环境监测,内容如下:

行业政策文件出齐,污染防治细化安排

国务院印发"土十条",至此环保行业三大防治计划全部出台,对各自领域进行了详细规划安排与目标设定。产业投资力度也相应加大,2015年中央及各地政府在环保上总开支达到4814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额9576亿元,今年有望超过万亿元水平。

四大趋势引领环保行业新增长

环保企业在经营中形成了行业独特的发展趋势,其中四大趋势最为显着:(1)并购重组热潮催生综合性环保大平台;(2)PPP模式有效解决环保项目融资和运营问题;(3)第三方治理促进行业市场化和专业化;(4)信息化打造环境信息互通,实现共治。

智慧城市带动监测行业增速提高

传统监测领域在大气监测站向地县下沉、水质监测加大密度。在"土十条"提出土壤监测目标带动下,行业增速进一步提高。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国家对于第三方运营的大力推广为相关企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作为环保领域技术制高点,我们看好监测行业向智慧环保延伸。

政策与创新模式助力农业节水灌溉发展

政府水利相关投资持续增长,投资结构从近两年起开始向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倾斜;农业方面,从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目标逐步加大投资。此外,农业水价改革、土地流转政策均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我们看好PPP模式在节水灌溉领域的应用,从提升企业盈利、增强农民积极性、提高后期运营效率角度,进一步巩固行业快速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迎来订单释放和项目落地  污水处理

两批海绵城市试点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海绵城市建设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开始展现出从中央到省级执行阶段的过渡。虽然截止到2015年年底,超过70%的项目还处于未开工阶段,但我们预计在基础工程完成、盈利模式捋顺后,将迎来大量项目落地,2016年将是海绵城市订单充分释放的一年。 环卫PPP模式创新打开新蓝海市场

PPP模式在环卫领域的应用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思路。环卫PPP相比传统PPP具有资产较轻、没有建设期、回款情况好的优势,我们预计这类PPP项目将在政府财政情况较好、对市容卫生有较高要求的城市推广复制,成为相关企业近两年重要盈利增长点。

1、环保行业估值回调,三大因素蓄势待发

行情不尽人意,期待政策催化效应   污水处理

2016年环保行业整体表现不尽人意:截止到7月7日,中信环保指数自年初累计下跌20.8%,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下跌14.0%,环保板块落后大盘6.8个百分点。

政策方面,回顾近四年来的环保行业表现,其中2013、2015年行情出现大幅上涨并取得超额收益,分别伴随着“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出台。今年5月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如期发布,“水十条”和“土十条”的配套文件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而《土壤污染防治法》也进入起草阶段,对下半年的行情存在一定的催化效应。  污水处理

板块业绩增长趋于平稳

板块盈利情况方面,环保企业近几年来保持较快速增长。2015年中信环保指数所覆盖的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988.92亿元,同比增长20.8%;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38.14亿元,同比增长27.5%。从过去五年来看,环保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趋于平稳,年复合增长率20.7%;而归母净利润增长则因年而异,年复合增长率16.8%。

水务板块牵头,大气、监测净利润增速快

我们将环保大致分为四个子行业进行分析:水务、固废、大气和监测。水务板块由于需求量大、发展较成熟,占据了行业的最大份额,2015年营业收入占比44%,净利润占比更超过60%。固废和大气的企业数量和营收体量比较一致,而监测板块营业收入占比7%,净利润占比5%,体量较小。 污水处理

从历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来比较,水务板块近三年营收增速处于缓慢下降状态,2015年其净利润增速也被其它板块赶超。固废板块营业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净利润增速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大气、检测板块盈利水平有所提升,今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有增长。整体来看,环保行业去年的营收增速属历年来平均水平,而净利润增速同比则明显提高。

估值回归幅度大,成长空间打开

环保行业的估值虽然一直高于公用事业板块和整体市场水平,但今年上半年受到行情下跌的影响,估值回调程度已超过公用事业和大盘。7月7日,中信环保指数滚动PE为41.83,是自2014年5月牛市行情启动以来的低点,其3.74的市净率更是2013年4月以来的较低值。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时点环保板块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成长性好业绩表现佳的上市公司有望受到市场关注。 污水处理

分子行业看,水务行业估值水平最低,其滚动PE年初以来一直保持在40倍以下;而最高的则是监测行业,其滚动PE波动幅度较大,甚至曾经达到100倍高点。总体来看,各子行业目前的估值水平相较2015年5月高点均有大幅度回调,水务、固废、大气和监测分别回调42.4%、48.0%、50.0%和46.3%。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板块业绩稳增长、估值回归幅度大这两大因素,对下半年的行情走势有一定程度的支撑;而“水十条”“土十条”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类似常州“毒地”的环保事件有可能对板块表现起到催化作用。

2、行业新趋势:投资并购双增长,PPP、第三方模式注入生机

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齐聚,促进行业投资增长

在“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国务院终于在5月31日印发《土壤污染防止行动计划》。环保产业的三大防治计划已全面出台,且各自对所处领域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安排与目标设定。例如“土十条”除了提出实施治理修复技术应用试点、严打非法排放有毒害污染物外,还在开篇表明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设置国控监测点位,对土壤修复技术、上游危废处理、环境监测三方面的上市公司均形成利好。

随着政策规划文件的配齐,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也逐渐加大。今年大气、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别计划投入111亿元、140亿元,土壤修复也将成立防治专项资金。2015年,中央及各地政府在环境保护上总开支达到4814亿元,同比增长26.4%,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5%,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就达到了400多亿元,接近10%。而整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根据环保部最新数据显示为9576亿元,今年有望超过万亿元水平。可以看出,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投资占环保总投资额的比例越来越高,据测算2015年将达到45%。

国际经验表明,当污染治理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5%时,才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到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但是我国的环保投资占GDP总量的百分比,在2008年以前基本都在1.5%以下。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在2%以上,比如美国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2.6%,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3.4%,而欧盟则一直维持在2%以上。因此从GDP占比角度来看,中国的环保产业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在污水、大气、固废处理以及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了涵盖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维护的多元化产业格局。虽然行业在传统意义上受政策影响仍然较大,但是环保企业在经营中不断形成了行业独特的发展和创新趋势,其中并购重组、PPP模式、第三方治理、信息化四大趋势尤为显著。

趋势一:并购重组催生环保大平台

环保大平台逐渐成型

我国环保行业公司数量多,但总体规模偏小,布局分散。2005至2014年,环保行业企业数量十年翻四番,由2764家发展到50734家,市场集中度逐步下降。但由于近年来政策持续加码,环保行业逐步走向成熟,产业内公司积极寻求外延式扩张,产业外公司通过资本并购进入环保领域,有效推动了环保行业并购潮的出现。国内环保企业做大做强的时代来临,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

同时,各大环保上市公司积极利用投融资平台,在发展历程中收购或投资设立环保专业公司,开拓环保产业多元化领域的发展,深耕水务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理以及环境整治等领域,由专业性环保企业逐步转型为多功能的综合性环保产业大平台。

产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

环保大平台的涌现,离不开并购重组这一重要产业趋势。在环保需求升级及环境资本市场推动下,企业谋求转型和升级,并购重组是重要途径之一。跨国环境企业威立雅在百余年历史中通过不断并购将业务范围拓展至水、固废、运输、能源服务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国内大型环境集团并购事件也引人关注:2015年首创集团收购了新加坡市场份额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危废处理商,打开了东南亚环保市场的窗口。北控集团继2016年初合并北京市政院后,又拟105亿元收购德国最大垃圾发电运营商。

目前我国环保上市公司的并购方向主要有三个: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平台化,另外存在一些混业并购的现象。环保行业通过纵向整合及延伸环保产业链,培育出了具有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及运维等综合能力的大型环境集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横向联合,实现规模化发展及精细化管理;通过平台化并购,打造综合布局的平台型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减少长期经营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

据统计,2015年环保上市公司完成的并购重组案例约140起,涉及交易总价值约440亿元。其中,东江环保以广东省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项目布局,率先抢占市场份额,2015年并购频繁,每2个月就会有一次并购举动,不断发挥公司内部规模效应和不同处理业务间的协同效应。

同时,多家环保上市公司顺应环保产业并购大趋势,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目前,国内环保并购基金普遍采用上市公司联手PE成立并购基金的模式。以私募形式募集资金,专注于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以控股或参股的方式进入被投资企业,多采取杠杆并购获得股权,并伴以金融工程的应用,通过管理整合提高资产效率后退出获得高回报。并购基金除了上市公司和搭档的自有资金,还来源于社会募集资金,实现了杠杆效应。据统计,2015年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宣布设立环保并购基金,总规模近400亿元。

总体来看,环保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升,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转型为环保大平台,取得的项目订单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环保产业投资并购整合的浪潮中,具备技术集成、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及投融资能力的综合性环境集团将成为国内环境产业的中流砥柱,具有整合能力的环保子行业龙头企业值得关注。

趋势二:PPP模式开启环保产业新篇章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通常译成“公私合作/合营”。我国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给出了官方定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营维护,导致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滞后。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商业因素的可持续性,将促进企业提供高品质的商业服务,加快推进服务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步伐。目前国家正在持续加大PPP模式的推广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产业,解决产业融资和盈利模式的难题。

项目建设和融资方式有很多,世界上早期一般使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经营—移交”)模式,在我国也称为“特许经营”,由政府授权企业建造和经营设施。20世纪90年代国外资本和国内民营资本参与中国第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中应用最多的便是BOT模式。渐渐地,政府开始在一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项目中与企业密切合作,本质上也属于特许经营项目融资,而PPP就是反映这种合作关系,并强调政府在项目中的责任,政府与企业双方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和责任。

PPP模式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资金方面:传统BOT项目的资本投入大多来自社会资本,而PPP项目的资金来源多元化,可能来自政府、社会资本合资;二是项目运营方面:传统BOT项目前期由政府规划设计、后期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前后期衔接不够导致设计不够优化和运营效率低下,而另一种常见的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即“设计—采购—建设”)模式则使政府无法对项目全程控制,总承包方对项目所有环节负责,承担较大风险。

PPP模式跟传统项目融资方式相比有以下优点:

1. 消除费用的超支。政府和企业在初始阶段就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设施和融资等实施过程,保证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缩短前期工作周期,使项目费用降低。PPP模式只有当项目已经完成并得到政府批准使用后,企业才能开始获得收益,因此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工程造成价,消除完工和资金风险。

2. 转换政府职能。政府可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监管的角色,从而保证质量,也可以在财政预算方面减轻政府压力。

3. 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用企业来提供资产和服务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能,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时,企业参与项目还能推动在项目设计、施工、设施管理过程等方面的革新,提高办事效率。

4. 提供高质量服务。政府和企业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双方不足,形成互利的长期目标,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服务。

5. 风险分配合理。与BOT等模式不同,PPP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风险分配,同时由于政府分担一部分风险,使风险分配更合理,减少了承建商与投资商风险,从而降低了融资难度,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政府在分担风险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6. 应用范围广泛。该模式突破了引入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组织机构的多种限制,可适用于城市供热等各类市政公用事业及道路、铁路、机场、医院、学校等。

当然,PPP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具有极强的政策导向性:政府的信用、决策、支持与反对、对项目的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PPP项目往往周期较长,其盈利能力不达预期可能会造成营运或财务风险。

生态环保占据PPP市场份额15%以上

截止2016年3月31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共有7721个入库,合计总投资需求8.78万亿元。市政工程、生态建设和环保、交通运输、片区开发等四个行业的项目数居前4名,合计占入库项目总数的58%。其中,生态建设和环保共上报1291个PPP项目,带动投资需求7705亿元。

生态建设和环保行业的PPP项目中,包括污水处理、综合治理、湿地保护、垃圾处理等类别项目。就具体投资需求来看,综合治理、污水处理的投资需求较大,金额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海绵城市虽然只有12个相关项目,却拉动了458亿元的投资,发展空间可观。

6月中旬,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20个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将在7月启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强调申报项目属于能源、市政公用、水利、环境保护、农业等重点领域,大气、水污染治理包括其中。此次申报程序更严格,评审流程更透明,有利于保证PPP示范项目质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范例。

环保上市公司PPP模式所取得的订单越来越多,可以预见订单的规模将变得更大,涵盖业务范围更广,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提升,也将驱动上市公司再融资力度。以下我们粗略统计了8家上市公司公告信息,与PPP有关的订单及合作框架协议总金额超过1200亿元。

趋势三:第三方治理促进市场化和专业化

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第三方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污染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资本进入污染治理市场的活力进一步激发。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高效、优质、可持续的环境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体系基本形成;第三方治理业态和模式趋于成熟,涌现一批技术能力强、运营管理水平高、综合信用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服务公司。

所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第三方治理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现阶段中国的第三方治理分为两种模式:委托型和托管型,委托型指排污企业委托环境服务公司对新建、扩建的污染治理设施进行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及升级改造,支付污染治理费用,也就是所谓的BOT/ROT模式;托管型是指对已建的环保设施进行运营管理、维护及升级改造等,也就是所谓的运维服务。

若实施第三方委托运营管理模式,则对污水处理设施在一定运营期限内,由专业化的运营公司以物业管理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污水处理厂全部日常运行管理人员及技术服务,负责系统的处理效果、设备维护和保养、消耗的药剂和安全生产及厂区的管理工作,业主负责向专业化运营公司支付相关费用。

在此模式中,污水处理设施所有者、运行单位、监督机构三者之间权责分明、互相制约、独立行使权利并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倒三角结构。污水处理设施所有者与专业公司之间是平等的合同关系,而不存在上下级行政关系。而运营者是专业化公司,具有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发挥规模优势,同时管理运营多个污水处理厂,降本增效;而且追责体系清晰,也避免非专业实体浪费资金和资源。

第三方治理模式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排污企业通过付费方式将治污的工作交给环保公司处理,企业可专心经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治污效率。其次,一些排污企业缺少专业的治污技术,容易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如污染交给第三方处理,可免除后顾之忧,提高治污效率。同时,政府执法部门由于监管对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执法成本。

最重要的是,第三方模式为环保专业公司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激发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提高了相关领域的产业化水平,新增了稳定盈利的项目空间。例如工业污染方面主要有两个突破口:一是大型工业企业,二是工业集中区;尤其在电力、钢铁等行业,鼓励推行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从环保企业角度来看,如果拥有核心竞争力,通过第三方治理模式更加容易做强做大,发挥专业优势,促进环保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后,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2016年6月《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示范文本)》已开始公开征求意见,未来环保第三方专业治理公司将大有可为,并极大提升行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

趋势四:产业信息化实现环境共治

环保产业信息化是利用数字环保平台、在线监测监控网络、环境应急指挥系统,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多网融合等多种技术方案,通过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网络,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精准的传递及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和统一服务支撑平台建设,重视资源的重整和优化,实现动态应用平台的组件和应用,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精准性。

我们认为,有两大因素拉动了环保产业信息化前进步伐:

1. 政策不断加码,环保和互联网深入结合。从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新布局。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环保”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陈吉宁部长指出,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2. 公众环保意识增强,互联网提供便捷接口。近年来,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移动互联网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了新入口,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逐渐形成。针对公众需求,各类空气质量App、环境监测App风靡各大移动应用超市,为环保信息化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我国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处在起步阶段,环境信息化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工作严重部门化和局部化,环境信息采集不统一、管理不集中、应用不共享,信息化在有效整合和整体集成环境保护管理业务方面不足,尚未形成全国统一、分级管理和动态更新的核心数据库,环境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高。

美国环境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美国作为大数据的领航者,环保署(EPA)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在环境信息化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设施登记系统、建立环境数据传输与交换系统、以及建设环境数据仓库。

建立设施登记系统。为解决不同系统、数据库之间的标准化和数据语意冲突的问题,方便数据的整合、共享,环保署建立了环境资料注册机制,提供信息系统和数据的标准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是设施登记系统,对包括企业、污水处理厂、民用设施等享有排污权的设施进行登记,为每个设施创建唯一、综合的设施识别信息,以此形成排污设施登记数据库,使不同业务系统数据之间的关系得以明确,实现跨业务系统和跨库检索。

建立环境数据传输与交换系统。对于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传输和交换需求,环保署没有分别建立传输网络和系统,而是依靠统一中央数据交换系统(CDX)实现。这一平台提供单一数据申报及交换窗口,使环保署各部门、州政府环保部门、部落或环保团体、企业能够快速传输、交换环境数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该系统目前已经延伸到加拿大及墨西哥,实现了跨境数据交换,是环保署数据采集、传输和交换重要的基础设施。

建设环境数据仓库。为整合、集成业务系统和数据以获取综合性的环境信息,环保署还通过从不同业务系统中抽取数据,整合形成环境数据仓库(EnviroFacts)。目前,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有害固体废弃物、超级基金场地、有毒物质排放清单、饮用水等大部分业务数据已经整合到数据仓库中,分为大气、水、土壤、固废、有毒物质、设施、辐射、守法等专题。

行业下半年投资思路

1. 智慧城市:传统监测领域在大气监测站向地县下沉、水质监测加大密度、“土十条”提出土壤监测目标几大政策带动下,行业增速进一步提高。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国家对于第三方运营的大力推广为相关企业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监测行业作为环保领域技术制高点,我们看好其向智慧环保领域的延伸。

2. 农业节水灌溉:政府水利相关投资持续增长,投资结构从近两年起开始向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倾斜;农业方面,从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目标逐步加大投资。此外,农业水价改革、土地流转政策均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我们看好PPP模式在节水灌溉领域的应用,从提升企业盈利、增强农民积极性、提高后期运营效率角度,进一步巩固行业快速发展趋势。

3. 海绵城市:两批海绵城市试点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海绵城市建设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开始展现出从中央到省级执行阶段的过渡。虽然截止到2015年年底,超过70%的项目还处于未开工阶段,但我们预计在基础工程完成、盈利模式捋顺后,将迎来大量项目落地,2016年将是海绵城市订单充分释放的一年。

4. 环卫:PPP模式在环卫领域的应用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思路。环卫PPP相比传统PPP具有资产较轻、没有建设期、回款情况好的优势,我们预计这类PPP项目将在政府财政情况较好、对市容卫生有较高要求的城市推广复制,成为相关企业近两年重要盈利增长点。

3、智慧环保、第三方治理为监测企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大气、VOCs、水质监测市场增量空间广阔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的基础,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加快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强调国家、省市各个控点之间的数据共享,不同监测领域的数据统筹,实现监测的远程化、智能化,并通过分析系统、预警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精准监管和便民服务。

2015年7月出台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在我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方案同“十三五”规划建议一道,提出了环境监测改革的路线图。《方案》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具体而言,明确了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监测)、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海陆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将为环境监测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具体来看,大气、VOCs、水质监测均在现有的基础上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

大气环境监测市场增量空间在“省控点”建设。由于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十二五”期间国家重视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农村监测网、酸沉降监测网、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网、温室气体试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增加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点位管理制度,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与信息发布机制。“十二五”期间,形成了以“国控城市监测点”为核心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目前全国已经完成338个地级以上城市,1436个国控大气监测点的建设和运行,未来还将增加国控大气区域监测站点的建设,初定是65个,国控监测点增量空间较小,“十三五”市场增量空间主要来自于监测点位向2854个县级行政单位“省控点”点位的扩展。目前全国有2854个县级行政单位,假定到2020年,普及率达到70%,按照每个县级市建设1个监测站,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大气自动监测子站运行费用10万元/年,仪器设备购置费平均150万元/年,则算上国控点位的增加,“十三五”期间,大气监测增量市场空间为30.9亿元。在污染源监测方面,2016年重点监控废气企业3281家,假设每个企业“十三五”期间安装4台价值50万元的设备,则市场空间为65.6亿元。总计“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监测设备销售96.5亿元。

VOCs治理监测先行,带动设备销售增量空间。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按照50%的普及率,若全部加装VOCs监测设备,按照单价150万元计算,市场空间21.4亿元。根据2016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2016年重点监控废气企业3281家,VOCs监测普及率假定50%,根据周界监测原则,每个企业安装4台价值50万元的设备,则市场空间65.6亿元。总计监测设备销售的市场空间约为87亿元。

监管趋严,水质监测迎来发展良机。在地表水监测方面,2016年3月环保部印发《“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方案在原有972个国控断面(点位)(其中,河流断面766个,湖库点位206个)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新增,调整后总国控断面(点位)达到2767个(其中,河流断面2424个,湖库点位343个),净新增1795个,每个监测站平均150万的仪器设备购置费和20万元/年的运行费,“十三五”期间,地表水水质监测共新增市场空间26.9亿元;在污染源监测方面,2016年,国家重点监控的2660家废水排放企业和3812家污水处理厂也将陆续新建会或升级排污监控能力,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按照5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50–60万元/套的价格计算,市场空间约为35.6亿元;在地下水监测方面,国控和省控的约550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覆盖面积将建设污染监测系统,根据2015年批复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国土资源部与水利部将共同建设1个国家地下水监测中心,国土资源部将建设10103个地下水监测站点、31个省级地下水监测中心和信息节点,改建2个地下水均衡试验场、1个地下水与海平面综合监测站,总工期为3年。则全国需要建设1万个左右监测站点,按照目前地下水监测系统10万元/套价格计算,市场空间约为10亿元。综合来看,在水质监测执法从严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水质监测市场空间约为72.5亿元。

“土十条”出台打开土壤环境监测市场。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启我国土壤环境治理市场。其中,在最基础的“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方面,“土十条”要求,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第三方运营引入,监测企业向运营维护商转型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产业主要以监测设备销售为主,运营维护市场占比较小,2013年运营维护市场仅占10%左右。然而,由于环境监测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监测站收支两条线,积极性较低;由环境监测站主导的单一管理体制下数据质量受到质疑等多方面原因,政府开放环境监测市场,引入第三方运营受到广泛欢迎。在环境监测领域引入第三方托管运营,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化,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减少行政干扰环境数据行为;与此同时,环境监测社会化,也有利于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效率。引入社会参与环境监测,极大的促进了环保监测公司从提供监测设备向提供监测数据服务转型的步伐。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为监测领域各上市公司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公司可以通过参与各环保监测网络的运营,整合提供相关数据,参与到环境监测、决策的各个方面,为政府决策和公众服务提供支持,进而通过运营服务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2015年2月,环保部印发《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引导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入环境监测的主战场,提升政府购买社会环境监测服务水平,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引导社会环境监测力量广泛参与,创新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强化环境监测事中事后监管,形成以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为骨干、社会环境监测力量共同参与的环境监测管理新体制。2015年12月环保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了目标:环境监测市场化改革迈向深入,第三方托管运营机制普遍实行。到2018年,全面完成国家监测站点及国控断面的上收工作,国家直管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建立健全,对于中央上收的环境监测站点、监测断面等,除敏感环境数据外,原则上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第三方专业公司托管运营,逐步实现向市场化的转变,主要采用“托管运营”、“转让经营”模式。

PPP模式推动节水灌溉行业飞速发展PPP模式相比传统工程模式优势明显

当PPP模式应用到农业节水灌溉领域中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EPC项目的一些缺点:1. 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出资参股项目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企业参股项目公司后,将保证节水灌溉工程由企业承接,实现工程收入,且由于不存在招投标过程,盈利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项目运行还可实现部分运营收入,公司从水费收入中提取维护费和管理费。2. 从农户的角度讲:农户参与程度也有提升。政府组建的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农户在项目公司中有一定的占比,作为最终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农户有足够的意愿和动力去监督项目工程的推进。另外,村民有投入资金,所以后期使用过程中维护意识会有所提升,加上水价机制改革,农民的节水意识也有所提升。3. 从政府的角度讲:首先,政府引入了社会资本,明显降低了政府的资金成本;其次,项目公司引入企业资本,可以降低管理风险,降低政府的监督成本。政府鼓励PPP模式在节水灌溉领域推广我国正处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特征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和“以城带乡”的能力,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大规模依靠政府投资来反哺农业和支持农村是不现实的。积极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村,是现阶段“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5年5月,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明确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特定领域需要实施特许经营的,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执行。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入库节水灌溉相关项目13个,总投资55.59亿元,主要集中在采购、准备和识别等前期阶段。项目发起时间主要集中在2015年,区域分布遍及东北、华北、西北以及西南,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水资源相对缺乏区域。

海绵城市建设有条不紊进行环保行业估值回调,三大因素蓄势待发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城市雨水管理问题频现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据环境保护部统计,全国423条主要河流、62座重点湖泊(水库)的967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的水质监测情况显示Ⅰ至Ⅲ类、Ⅳ至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64.5%、26.7%、8.8%。2015年,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以潜水为主的浅层地下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国土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2个地市级行政区的5118个监测井(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水质呈优良、良好、较好、较差和极差级的监测井(点)比例分别为9.1%、25.0%、4.6%、42.5%和18.8%;以流域为单元,水利部门对北方平原区17个省(区、市)的重点地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监测井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2103个测站数据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良好、较差和极差的测站比例分别为0.6%、19.8%、48.4%和31.2%,无水质较好的测站。

而我国城市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集中,是资源环境承载着巨大压力的地方。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带来的大量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而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致使城市形成大范围的地下漏斗,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然而我国大中城市却经常在强降雨时发生内涝灾害,“逢雨必涝、雨后即旱”已逐渐演变成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我国99%城市建设都是采用传统的“快排”模式,城市一般依靠地下市政雨水管网、屋顶雨槽、凸起路面、沿3%倾斜度的路面等设施将雨水排出。然而这些高度硬质化的排水设施使约80%的地表径流随市政雨水管道排出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干扰。而我国已建成的大部分雨水管网老化,设计标准低,不能适应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之后的城市雨水处理的要求,导致雨洪汇流时间缩短、径流量增大、洪峰提前出现、雨水径流速度增大(约为之前的3–5倍)等现象,更加重其自身系统负荷,成为引发强降雨的情况下城市发生雨洪灾害的主要原因。如表所示,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止一次内涝灾害;有74.6%的城市年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毫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城”;有57%的城市发生内涝时,年持续时间在1–12小时之间。2012年到2014年三年期间,平均下来有57.6%的城市发生过内涝灾害。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水涝灾害频繁,因大雨造成的城市积水等现象日益增多,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民的人身安全。

就在眼下,长江一带连续数日的暴雨使得今年的洪汛期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洪涝灾害强度虽弱于1998年同期,但是已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经济损失。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消息,截止到7月3日,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由此可见,紧靠工程防洪措施已经是不够的了,以“防”和“抗”为主的治理观念急需为“防”和“用”的有机结合。

我国现有第一批及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已经覆盖除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山西、黑龙江之外的所有省份,未覆盖省份降雨量或洪涝灾害较少。海绵城市试点所覆盖的省份在落实本省的试点建设以后将开始在省内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开始展现出从中央到省级执行阶段的过渡。各地方省市也积极响应中央,陆续推出相关政策,并因地制宜提出各自的治理目标和建设规划。PPP模式助推海绵城市快速发展海绵城市的主要运营模式是PPP2015年4月份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公布首批16个城市的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各试点纷纷启动建设项目。其中常德已完成的36个项目投资80亿元;池州规划3年内共安排总投资221.62亿元和海绵城市试点项目117个。有分析显示,仅仅16个试点城市总投资需求就在千亿元级别。由此可见,仅靠政府财政补贴是无法填补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靠PPP模式“借力”社会资本被寄予厚望。

截止到目前,PPP模式对各试点海绵城市的建设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多项工程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资金。现在普遍认为环保等公共项目效益低、收益慢,通常不容易吸引到社会资本进入。但是通过积极创新和制定合理的运营模式,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更有效地推动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迁安市将海绵城市可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进行搭配,通过引进同方股份联合体等企业的方式将超过19亿的项目打包,采用BOT方式与企业共同建设,项目完成后交给企业运营,并在营期到时收回的。这个政府仅占股比例20% 的“包”囊括了城市给水厂、工业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等项目,让企业可通过对居民供水以及污水处理获益,充分调动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为保证PPP项目融资顺利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多地还建立了与引导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基金。济南市政公用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济南财金投资发展基金合伙企业出资2亿元,成立了济南泉星建设投资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并组织开展了海绵城市基金工程14个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行维护工作,目前已引进社会资本12.75亿元。这种靠政府引导的专项基金为引入PPP模式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开始显现

在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开展建设一年以来,部分项目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从效果上来看,试点区域的内涝灾害情况明显减轻。常德市、西咸新区试点区域在50–60毫米的短历时强降雨时未出现内涝现象。镇江市、遂宁市试点区域在遭遇100毫米以上的暴雨时没有发生内涝灾害。厦门市经历了台风“彩虹”考验,试点区域已建成的项目没有发生积水内涝。池州市在今年降雨量比往年高出30%–40%的情况下,试点项目区域无明显积水点。各地居民对海绵化改造也逐渐从不理解转变为积极支持。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具有综合立体性的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建造再到维护运营涉及到很多领域,例如城市规划设计公司,市政工程行业,园林生态修复行业,管道建材行业,防水涂料行业等,这会极大刺激整个环保市政生态等行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经济开始放缓,多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海绵城市的推动除了可以缓解我国城市的水问题,也会给地区经济带来活力,促进当地发展。同时海绵城市还可能带动一些其它非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常德市穿紫河为例,当地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带来水环境的改善是周边房价从过去的2000元每平方米提高到近6000元。此外一些试点区域还提升了自身的景观效果。

鉴于试点地区海绵模式的建设取得的显著效果,未来中央和各地政府极有可能会加大财政支持和继续推动细化相关政策,相应社会资本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进来。未来PPP模式的推动和海绵城市的建设会进一步加快。

海绵城市投资空间广阔,可撬动万亿资金

据统计2014年全国城市建成面积49773平方公里。根据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根据去年16个试点城市计划投资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35平方公里,可以得出推广海绵模式需要每平方公里投资约2亿元。在假设城市建成面积无变化的情况下推算,到2020年投资总额可能达到约2万亿,到2030年投资总额可能达到约8万亿。

截止到2015年年底,超过70%的项目还处于未开工阶段,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中的多数将项目建设和投资规划重点放在2016年,2016年海绵试点城市建设的计划投资额将比2015年多约83%。由这此可推测,2016年相比2015年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被释放。当前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又增加了14个,试点区域更具多样化,可以预见在已有的基础上投资和市场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

除了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以外,很多非试点城市也开起了海绵模式的建设。例如,湛江将投资约46亿元建设22.82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聊城计划投资11.7亿元建设约40平方公里试点区域,连云港也在积极地筹划和推动当地推广海绵模式建设等,这将更加利好整个海绵城市相关产业。

模式创新引领环卫行业新蓝海环卫装备市场发展方向:中高端设备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环卫装备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全国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起步较晚的环卫行业需求也随之迅速扩张,城市道路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15.34平方米,与之而来的城市道路清扫面积需求已涨至十年前的三倍,在2014年达到27亿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也达到1.78亿吨,如此以来,环卫机械的需求量逐年增加,2014年我国已投入使用的城市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总数达14万台,虽然较十年前的6万台已翻倍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十分落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不到52%,城镇人口为7.49亿,《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表明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未来10–20 年中国城镇化将快速推进,根据推测,到2030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8% 左右,城镇化人口数量也将增至9亿,据此推算,2030年城市环卫专用车辆规模会接近17万台,假定以30万元作为环卫用车均价估计,2030年城市环卫车辆设备总价值将超过500亿。

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开始显现

在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开展建设一年以来,部分项目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从效果上来看,试点区域的内涝灾害情况明显减轻。常德市、西咸新区试点区域在50–60毫米的短历时强降雨时未出现内涝现象。镇江市、遂宁市试点区域在遭遇100毫米以上的暴雨时没有发生内涝灾害。厦门市经历了台风“彩虹”考验,试点区域已建成的项目没有发生积水内涝。池州市在今年降雨量比往年高出30%–40%的情况下,试点项目区域无明显积水点。各地居民对海绵化改造也逐渐从不理解转变为积极支持。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具有综合立体性的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建造再到维护运营涉及到很多领域,例如城市规划设计公司,市政工程行业,园林生态修复行业,管道建材行业,防水涂料行业等,这会极大刺激整个环保市政生态等行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经济开始放缓,多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海绵城市的推动除了可以缓解我国城市的水问题,也会给地区经济带来活力,促进当地发展。同时海绵城市还可能带动一些其它非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常德市穿紫河为例,当地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带来水环境的改善是周边房价从过去的2000元每平方米提高到近6000元。此外一些试点区域还提升了自身的景观效果。

鉴于试点地区海绵模式的建设取得的显著效果,未来中央和各地政府极有可能会加大财政支持和继续推动细化相关政策,相应社会资本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进来。未来PPP模式的推动和海绵城市的建设会进一步加快。

海绵城市投资空间广阔,可撬动万亿资金

据统计2014年全国城市建成面积49773平方公里。根据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根据去年16个试点城市计划投资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35平方公里,可以得出推广海绵模式需要每平方公里投资约2亿元。在假设城市建成面积无变化的情况下推算,到2020年投资总额可能达到约2万亿,到2030年投资总额可能达到约8万亿。

截止到2015年年底,超过70%的项目还处于未开工阶段,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中的多数将项目建设和投资规划重点放在2016年,2016年海绵试点城市建设的计划投资额将比2015年多约83%。由这此可推测,2016年相比2015年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被释放。当前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又增加了14个,试点区域更具多样化,可以预见在已有的基础上投资和市场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

除了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以外,很多非试点城市也开起了海绵模式的建设。例如,湛江将投资约46亿元建设22.82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聊城计划投资11.7亿元建设约40平方公里试点区域,连云港也在积极地筹划和推动当地推广海绵模式建设等,这将更加利好整个海绵城市相关产业。

模式创新引领环卫行业新蓝海环卫装备市场发展方向:中高端设备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环卫装备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全国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起步较晚的环卫行业需求也随之迅速扩张,城市道路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15.34平方米,与之而来的城市道路清扫面积需求已涨至十年前的三倍,在2014年达到27亿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也达到1.78亿吨,如此以来,环卫机械的需求量逐年增加,2014年我国已投入使用的城市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总数达14万台,虽然较十年前的6万台已翻倍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十分落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不到52%,城镇人口为7.49亿,《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表明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未来10–20 年中国城镇化将快速推进,根据推测,到2030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8% 左右,城镇化人口数量也将增至9亿,据此推算,2030年城市环卫专用车辆规模会接近17万台,假定以30万元作为环卫用车均价估计,2030年城市环卫车辆设备总价值将超过500亿。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道路和公路尤其是需要周期性维护的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对道路清扫维护的效率和质量要求日益提升,我国对于道路养护的财政支出在2014年达到742亿元,为了节省财政支出的同时提高公路养护质量,高科技化和机械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对环卫清洁装备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小型装备生产企业科研水平和生产量无法满足要求,相对而言专注于中高端环卫机械设备的大型企业未来的市场份额会呈现优势。

向发达国家看齐,机械取代人工是必然趋势

与人力作业的种种限制相比,环卫设备具有效率高、可操作性好、覆盖面积广等优势,从海淀区环卫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表中可以看到机械清扫效率几乎为人工清扫的5倍,若使用中高端环卫设备,效率会更高。人工清扫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员工资和福利项目,占到了费用的97.67%,以2016年北京市最低标准工资1720元计算,单位机械代替人工数为5人,单位机械成本为30万计算,光是减少人员开支,设备平均在三年左右就可以回收成本。无论从效率还是成本角度来说,机械清扫都优于人工清扫,因此目前我国环卫工作的明确目标是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对环卫机械的投资与开发力度,稳步实现最大程度、最广范围地代替人工作业。

根据2014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计算,2014年我国城市道路清扫面积为676,093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面积为341,091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为50.45%,县城道路清扫保洁面积228,999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面积78,689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仅为34.36%,只有上海、北京等极少数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65%左右。因此,我国城市平均环卫装备水平尚处于基本阶段。目前,我国不同城市环卫机械化水平参差不齐,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环卫机械化率可达60%–70%,二三线城市距离全面阶段差距还很大;而县城的平均环卫装备水平更低,离基本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只有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和部分沿海发达城市达到基本阶段,因此说,我国环卫装备行业的产业周期才刚刚经历从初创期进入成长期,其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政府助力,环卫行业建设投资不断加大

2014年,全国城市环境卫生固定资产投资为494.8亿元,比2013年增加21.16%;垃圾处理投资为130.6亿元,比2013年增加3.73%。环境卫生固定资产投资占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3.05%,较2013年的2.50%显著增加。

2014年,全国县城环境卫生固定资产投资为97.36亿元,只比2013年增加约0.03亿元;垃圾处理投资为35.98亿元,比2013年还减少8.19亿元。相比较城市环境卫生的快速增长,我国县城目前处于较为缓慢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各县级城镇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卫车的应用,纷纷加入到环卫车采购大军当中。目前县级城镇环卫机械化还停留在较低水平,预计随着经济和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未来有望将成为环卫机械设备需求新增长点。

环卫一体化PPP新模式引领环卫市场新世界环卫PPP模式相比传统PPP模式显现几大优势

PPP项目因其政府与项目“双赢”的特性,近两年受到政府大力推行。环卫PPP模式相比传统PPP模式显现几大优势:

资产相对较轻。环卫PPP项目落地后,中标企业即可投入环卫设备与相应技术支持,不需要建设大量重资产,可以大大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一个规模2亿元左右的PPP项目,估计初始投入约0.5–1亿元环卫设备,此后在运营的10–15年间只需更换1–2次设备。

没有建设期。环卫一体化PPP项目与传统PPP项目以及工程类项目很大不同在于没有建设期,且收入产生不存在其他运营类项目的由投产至满产的转变过程,因此该类项目签下合同理论上2–3个月内即可产生收入并进如项目实施阶段。回款有保障。环卫PPP项目需要服务企业每天都要进行清洁,短暂的服务停止都将对市容市貌产生明显的影响,再加上环卫PPP项目中大量金额占比是属于环卫工人的工资,因此通常支付方会按照约定较为及时的支付款项。目前较为常见的环卫PPP支付周期是按月结算,仅有少量为按季度结算,因此服务企业现金流情况更好。 专业化培训利于长期发展。政府在选择合作企业是倾向于选择技术、人才、资金和机制已实现专业化的行业领头企业,企业自身需具备完善的产品体系与技术储备。环卫一体化PPP更加注重本地员工培训,社会投资方只有很少的人入驻项目公司,保证在环卫公司到期限撤出后,当地也留下了从管理层到作业队伍的完整的队伍,可以独立进行先进的作业实施。

环卫PPP现有项目情况

近两年,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全国各地区积极引进环卫一体化PPP项目,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地域分布广泛,且金额普遍较大,大部分项目总投资金额过亿,海口市龙华区为目前为止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

城市环卫PPP市场空间测算——以海口四大PPP项目为基础

我们假设未来几年环卫PPP市场将在城市范围内迅速推广,而认为县级及以下地区暂时不推广环卫PPP业务。为了测算环卫PPP市场空间,我们选取海口市四个区的环卫一体化PPP项目,根据四则项目公告中的成交价格明细,我们可以计算出各服务项目的平均成交单价:道路清扫9.68元/平米/年;垃圾清运单价71.00元/吨;公厕运营13.26万元/座/年。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4年底,全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676093万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7860万吨,城市公共厕所为124410座,以此三类服务项目为主测算城市环卫一体化项目的市场空间可达近千亿。



上一篇: 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或将突破3千亿

下一篇: 投资1300余万元,打造智慧环保应用平台